“相比傳統漫灌模式或者其他澆水模式,我們采用移動智控水肥一體機,能夠節水30%到40%,農田的水分生產率和肥料利用率顯著提高,為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提升打下了堅實基礎。”8月1日上午,正在開展第四輪全面補水的上蔡縣韓寨鎮耕夫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白漢禮介紹,合作社采用了滴灌加水肥智能灌溉設備,田間鋪設的黑色滴灌帶如輸氧管道將水分與養分精準輸入到玉米根部。
今年夏季,受持續高溫少雨天氣影響,上蔡縣全縣157.6萬畝秋季糧油作物出現不同程度的旱情。
為應對旱情,上蔡縣大力實施10萬畝玉米單產提升項目,積極推廣玉米密植水肥一體機精準調控技術,高效發揮滴水灌溉、立桿式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設備作用,減少用水70%,增加抗旱效果50%,延長作物抗旱時長15天以上,有效減少了輸水過程中的損耗。在項目區外,該縣大力利用現有水源,開展科學澆水,積極推廣滴灌、微噴、微灌技術節約用水,實現所有地塊應澆盡澆。
“我種植了300多畝農作物,以花生為主。現在已經澆過4遍了,澆一遍需要一周的時間。現在多辛苦一點,就是為了收入有所保障。”上蔡縣百尺鄉單莊村種糧大戶馮鎖告訴記者。
據了解,針對全縣旱情及農作物生長關鍵期,上蔡縣成立了前線指揮部和8個督導組分片區開展抗旱保秋工作。縣農業農村局組織78名農技人員,組成26個農技指導組,深入田間地頭,下沉生產一線開展抗災減災技術指導工作。農技人員根據不同的土壤條件和作物生長情況,引導群眾發揮先進澆灌機械作用,應用滴灌、微噴等節水澆灌模式,科學合理地調配農田用水,指導群眾進行合理補肥與植保作業,結合灌溉噴施抗旱保苗劑,增強作物抗旱能力。
據電力部門統計,上半年全縣農排用電量3686.55萬千瓦時(僅7月就達1902.48萬千瓦時),居全市前列。同時,積極推進農業保險,全縣玉米、花生已實現保險覆蓋率達100%。
根據旱情發展情況,上蔡縣提前啟動了以農田機井排查整改為主的專項行動。采取“拉網式”排查,對全縣農田灌溉井的運行狀況、安全防護、配套設施等進行全面排查,累計排查灌溉井44375眼、整改機井7041眼、處置報廢機井1354眼,為抗旱保秋提供了穩定可靠的水源保障。
在維護農田機井的同時,上蔡縣還采取“誰打井誰受益,村集體給補貼”的方式,發動群眾積極打淺井、抗急旱,努力解決“遠水解不了近渴”的問題,最大限度避免群眾爭奪高標準農田配套深水機井優先使用權造成的糾紛。
蔡溝鎮林堂村海拔不高,地下水位較淺,如果村民根據澆地需要自打淺水井,不僅成本不高,而且還能解決離井遠、水壓低、灌溉效果差的問題。經該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戰峰提議、村“兩委”商議,每口井補貼500元的村級惠民政策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擁護。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全村通過單戶自籌、多戶眾籌等出資方式,共打成淺水井20眼,再加之高標準農田建設配套的數十眼深水機井,全村所有秋作物都得到了缺水就能隨時澆的保障。
“截至目前,上蔡縣累計印發抗災減災技術明白紙10萬份,通過微信轉發技術要點1000多條,開展技術培訓300多場次,現場技術指導2000多次。通過全方位、多渠道的技術服務,有效保證了秋作物的健康生長。”上蔡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黃華 通訊員 賈鵬 李耀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