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產業,一頭連著“大國糧倉”的安全根基,一頭關乎億萬百姓的“菜籃子”充盈。
隨著時代進步,生豬養殖早已從“一根繩、滿地跑、土墻圈、糞水澡、冬天雪、夏天澆、喂頭豬、一年高”的茅草棚,變為“鐵飯碗、鋼絲床、小包間、空調房、超濾水、全價料”的現代化豬舍。
而今,走進河南省內鄉縣,智能化養豬已經全面鋪開,每天20億條大數據分析對生豬養殖實現透視,而以豬為紐帶的合成生物、生命健康等產業項目也已投產運營,在科技賦能下,生豬產業正以顛覆性的創新重塑產業面貌。
智能賦能,一人一年輕松管理萬頭生豬
7月28日,走進內鄉縣牧原肉食產業綜合體,映入眼簾的是21棟拔地而起的六層高白色建筑。每棟樓都是一個獨立的生態養殖場:五層六層是懷孕和泌乳母豬,四層是保育仔豬,一至三層是育肥豬,豬群通過內部電梯可實現上下左右遷移。
從空中俯瞰整個綜合體,高38米、臂展2365米的巨型飼喂機器人連接著21棟樓,通過管道將飼料輸送至各樓層飼喂端。牧原集團工作人員介紹,該智能飼喂系統如同“中央廚房”,根據豬的日齡、體重動態調整飼料配方,一日一個營養餐,豬只需用鼻子輕觸飼喂槽,專屬“營養餐”便能精準投喂。
在豬舍內,搭載了可見光攝像頭、紅外熱像儀、溫濕度傳感器等設備的智能巡檢機器人,在軌道上來回游走、收集信息,24小時監測溫度、濕度、豬群姿態等指標。一旦發現異常,系統將自動預警并推送信息至飼養員手機,以便飼養員實時掌控豬舍內部情況,提高管理效率。
“每個單元的豬舍都應用智能巡檢機器人、智能飼喂、智能環控等設備,實時監測養殖環境和豬只體征,精準調控溫濕度、飼喂等參數。”牧原肉食產業綜合體三場場長孫世強介紹,“這都得益于智能化設備的應用,讓養殖技工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養殖效率大大提高,育肥階段一名飼養員可以同時管理4800頭生豬,一年飼養兩到三批次,一人一年能輕松管理萬頭生豬。”
記者了解到,綜合體內的所有豬舍均與外界隔離,每棟豬舍兩側是進風端,空氣經過四層過濾后到達豬舍內部,過濾后的空氣質量等級接近醫院ICU標準。智能環控實現豬舍恒溫恒濕,一年四季如春的環境,讓豬少生病,甚至不生病。豬舍內產生的污濁氣體,統一收集通過頂部的滅菌除臭墻排出,實現無臭氣。
智能飼喂、智能巡檢、智能環控等智能化系統建設,非一朝一夕之功。牧原集團從2011年開始信息化建設,積極擁抱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到如今已組建了一支千人的數智化團隊,涵蓋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通過開發物聯網平臺,建立大數據分析模型,實現養豬全場景數據高效管控。目前平臺已累計接入智能化設備超240萬套,實現日均超20億條數據的采集和分析。
正如牧原集團董事長秦英林所說,養豬產業必須與時俱進,積極擁抱數字化、人工智能。通過智能化代替繁雜辛苦的人工勞動,讓養殖變得更輕松、更簡單,讓養豬人、養豬行業有尊嚴,受人尊重。
種養循環,一個養殖場就是一個肥料廠
農業強國的底色是“綠色”與“可持續”。生豬產業的生態轉型已不僅是環保要求,更是決定產業長遠競爭力的核心變量。
以往,規模化養殖豬糞尿的處理是難題。如今,牧原集團依托生豬養殖產業,探索“豬養田、田養豬、農田變良田”的綠色種養循環模式,將傳統養殖視為負擔的“污染物”轉化為滋養萬頃良田的“肥料源”。
在牧原肉食綜合體,養殖過程中產生的豬糞尿經過固液分離、厭氧發酵,將過程中產生的沼氣作為清潔能源被再利用,液體部分則轉化為涵養農田的水肥,在作物需肥時期,通過支農管網免費供應周邊9萬畝農田。豬糞和沼渣經過固液分離后,進行堆漚發酵,制成有機肥料,滿足水果、花卉等經濟作物的施肥需求。
2021年,內鄉縣聯手牧原集團,合力打造了數字化種養循環示范區,縣政府負責統籌協調,農民將土地托管給牧原集團下屬的牧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營。示范區規劃面積6.7萬畝,主要通過水肥還田、種養結合,建設高標準農田,打造“噸糧田”。目前,已建成高標準農田2.4萬畝,小麥畝均產量由700斤提升至900斤,化肥用量由建設前50公斤/畝減少至30公斤/畝,土壤耕層增加了7厘米。
走進位于內鄉縣灌漲鎮后馬村附近的數字化種養循環示范區管理中心,炎炎烈日下,俯瞰一望無際的玉米田,只見一個個豎立在田間的立桿搖臂噴灌設備在勻速噴灑,澆灌著嫩綠的玉米。
“一個養殖場就是一個肥料廠。建設高標準農田,不僅能實現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還能提升農田質量,實現農戶減投增收。”牧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吳祖坤介紹,他們最初種植的6200畝地有一半是崗坡丘陵,土質薄、灌溉難、產量低,通過種養循環模式的應用,玉米和小麥連作,畝均增產20%。
在灌漲鎮楊集村,記者了解到,由牧原集團等投資建設的中以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園也是數字化種養循環的示范區之一。園區內,156棟高效種植大棚依次排開,農產品溯源系統讓所生產的蔬菜備受市場歡迎。中以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園負責人龐博介紹,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管理方式等帶動農民發展設施農業種植,推行“政府+企業+基地+農戶+市場”的“5+”訂單模式,為農戶打造種植增收保障體系,帶動農戶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模式。
據了解,牧原集團在全國有1100多個養殖場,其構建種養循環體系年處理糞污1.2億噸,服務農田472萬畝,化肥減量15.46萬噸,近5年助農增收50余億元。河南的小麥,陜西的蘋果,廣西的沃柑、甘蔗,內蒙古的玉米……牧原集團因地制宜推廣種養循環模式,助推當地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王帥杰 范亞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