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上午,浚縣王莊鎮盛鑫土地流轉專業合作社高標準示范方2380多畝麥田內,兩臺9米寬的收割機來回穿梭,將一株株成熟飽滿的麥穗卷入“腹中”,麥田合作商的拉麥車、秸稈打捆機停在地頭“嚴陣以待”,合作社的6名股東在樹蔭下悠閑地乘涼,等待著收獲。
“去年用的是6米寬的收割機,今年用的是9米寬的收割機,兩天便可收割完,作業效率提高了不少。”合作社負責人魏方月告訴記者,他種在高標準示范方內的2380多畝莊稼收割省時省力又省心,不僅實現全自動化,割麥還是“零元購”。
“收麥不花錢,這兩臺大型收割機是新疆商戶主動找來的,也是今年開拓的新合作商?!蔽悍皆赂嬖V記者,59歲的他喜歡嘗試新鮮事物,也是科技種田提高田地效益的受益者。今年他嘗試讓新疆商戶0元收麥,同時又將新疆商戶介紹給了佰穗肉牛養殖有限公司,新疆商戶將打捆好的秸稈以每噸380元的價格賣給養殖公司。
“比我自己給種糧大戶收麥省錢,運輸秸稈的費用也省了下來,核算下來每噸秸稈可省10元。”佰穗肉牛養殖有限公司生產經理亓廣磊告訴記者。
“我有2380多畝地,按每3畝小麥產生1噸秸稈計算,我這些麥地可產生近800噸秸稈,這些秸稈可以做成牲畜飼料,用于牛羊喂養?!蔽悍皆赂嬖V記者,今年他首次嘗試小麥收割費用由新疆商戶全部承擔、合作社免費將秸稈交由新疆商戶回收、新疆商戶再將秸稈賣給養殖公司,合作三方不僅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成本,實現了三方共贏。
記者看到,麥田收割出寬闊的麥茬地后,秸稈打捆機入地將凌亂的秸稈集中到一起“吸”入囊中,自動旋轉、壓縮、捆綁,不出一分鐘,一捆弧度均勻的圓柱形草捆就被“吐”了出來。曾經的秸稈“大煩惱”變成了養殖戶眼中的“致富寶”,實現了資源有效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另一邊,等在地頭的拉麥車裝滿麥粒,沿著柏油馬路開車駛入麥田的是另一家合作商——??h沃豐種業有限公司?!拔曳N的是種子田,都是訂單種植,種子公司支付的費用每斤要比市場價高出1毛錢?!蔽悍皆逻^磅后笑著說,每畝地產量710多公斤,穩產不說,每畝地還多收入140多元。
“經過霜凍、干旱等天氣的考驗,證明我們種的小麥品種是沒有問題的?!蔽悍皆轮钢溙锝榻B道,這里種的是鄭麥139、鄭麥136、百農889等品種。麥種讓種業合作商很滿意,也有越來越多的種業公司找上門要求合作。
“我們合作社種地幾乎是見不到人的?!焙献魃绻蓶|之一劉可杰,29歲,是2019年加入合作社的“后輩”,也是合作社培養起來的“高級農機手”,主要負責播種和旋耕。
“聘請外面人耕種不如自己學會,省下的人工費都是種糧人的利潤。”劉可杰說,播種和旋耕使用的是搭載北斗導航的拖拉機,設計好地塊的長度和寬度,把行距和株距調好,“用數據就可以種地,搶種就是我的活兒?!?/p>
另一個“高級農機手”是合作社股東之一、36歲的劉曉飛,2380多畝地的澆灌由劉曉飛全權負責,一臺大型進口噴灌機,只需操控按鈕,就會自動完成澆水作業,與普通噴灌機相比,每畝地可節水30立方米,每天可澆地1000畝,效率提高了1倍?!皠燥w跟德國一名工程師學會了操作這臺機器,目前只有他能操作?!眲⒖山苷f,“藏糧于技”讓合作社掙到真金白銀,也讓村民得到實惠。收獲季也是付給村民每畝1100元流轉金的時候,有越來越多的村民愿意將地流轉給合作社。
浚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股股長告訴記者,為確保顆粒歸倉、種足種好秋糧,浚縣成立了11個夏收夏播技術指導組,每組都配備有高級農藝師,深入11個鄉鎮街道,高質高效完成夏收夏播及復合種植任務。(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李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