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淮濱縣84萬畝小麥基本顆粒歸倉。今年的麥收季,對于農機手蘇貝貝來說,體驗格外不同。
“以前收麥子,像沒頭蒼蠅,天天打聽哪塊地熟了,開著機器到處‘碰運氣’,油費沒少花,功夫沒少搭。”在淮濱縣三空橋鄉的麥田邊,已經完成收割的蘇貝貝正在檢查維護他的“新伙伴”——一臺搭載了GPS定位和作業監測系統的聯合收割機。
指著駕駛室里的儀表盤,蘇貝貝臉上滿是輕松:“現在可省心太多了!你看這屏幕,平臺直接把最優路線規劃好推過來,走到哪塊地、割了多少畝、機器狀態咋樣,數據實時就傳回去了,而且還能自動調整收割速度,今年每畝損失率比去年硬是少了1.5個百分點!”
蘇貝貝口中的“平臺”,是淮濱縣淮河生態農投公司打造的智慧農業綜合管理平臺。在該平臺屏幕前,工作人員只需輕點鍵盤,全縣麥田的20多項實時數據、80多臺收割機的精確位置和作業進度便一目了然。更關鍵的是,平臺強大的AI算法能提前預判風險。預警信息幾分鐘就能精準推送到所有農機手終端,讓大家能充分利用窗口期搶收。該平臺還通過衛星遙感,精準分析各地塊的成熟度和土壤狀況,自動生成最優收割時序,科學調度農機力量。
智慧賦能的不僅僅是調度。淮濱縣為80多臺收割機安裝了智能終端,將它們接入“數字網絡”。傳統模式下,單臺收割機日作業面積60畝。今年通過智能調度和路線優化,這一數字躍升至84畝,作業效率提升40%。
“這個智慧平臺,就是我們全縣麥收的‘大腦’。”淮河生態農投公司工作人員張坤介紹,“它連接了從衛星遙感監測、田間數據采集到農機智能調度、糧食儲運信息的全鏈條,實現了從‘種管收’到‘儲運通’的全流程數字化、智能化管理。”(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尹小劍 李振陽 通訊員 賈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