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郟縣,廣袤田野鋪展著醉人的金黃。在夏糧生產的關鍵戰役中,郟縣將“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到實處,一系列“硬核科技”深度融入糧食生產全鏈條。
5月28日,在郟縣恒壓噴灌工程運行中心,副主任劉紹偉正密切關注智能管理平臺,實時遠程掌控設備運行狀況。
劉紹偉介紹,郟縣恒壓噴灌工程作為我國第一座恒壓噴灌試驗工程,自1984年建成以來,始終是郟縣農業抗旱的重要保障。該工程初始設計灌溉面積僅6397畝,隨著多年來依托科技不斷進行升級改造,如今灌溉面積已大幅擴大至4萬畝,惠及25個行政村的3.5萬人口,灌區的灌溉方式也由傳統的大水漫灌升級為遠程控制、精準計量,為當地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
“像今春以來的干旱天氣,我們灌區仍能保障農業灌溉不斷水。今年在我們灌區覆蓋范圍內的小麥平均畝產在1000斤以上。”劉紹偉說。
郟縣小麥種植面積46.6萬畝,截至5月28日17時,已完成機械化收割21.5萬畝、機播玉米6.47萬畝、機播花生2.35萬畝,秸稈收儲率達70%以上。
“不足兩小時,6畝小麥收獲、秸稈離田完畢,下午就播種玉米,這在以前都不敢想。”堂街鎮李樓村村民張宇說。
郟縣農業機械技術中心主任劉世杰介紹:“我們結合近年農機跨區作業的實際情況,提前開展農機服務供需摸底,精準測算2025年跨區作業證需求量,確保證照發放覆蓋到位。”今年“三夏”,郟縣統籌調配聯合收割機約750臺,其中縣內486臺,外援260臺以上,構建起覆蓋全縣15個鄉鎮(街道)的“小時農機響應圈”。
為實現科學調度,郟縣建立了“農機大數據平臺”,整合衛星遙感、氣象預報、土壤墑情等多源信息,動態生成各鄉鎮小麥成熟度熱力圖,直觀呈現不同區域小麥的成熟狀態。在此基礎上,結合各鄉鎮小麥種植面積、成熟時間等因素,制訂詳細的農機調配計劃,確保每一臺農機都準確高效開展作業。(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曹相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