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陽似火,麥浪金黃。
正值“三夏”關鍵時期,記者深入生產一線,記錄下一個個與時間賽跑的“三夏”小故事。
農技專家在麥田里忙碌 盧文軍 攝
清晨,天剛蒙蒙亮,河南省鄭州市中牟新區農技人員來到雁鳴湖鎮張滿莊村的麥田里測產,用工具圈出1平方米的面積,然后開始記錄穗數、穗粒數、千粒重、土壤類型……
“在全區范圍內,小麥測產要選50多個點位。”中牟新區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郝法政介紹,小麥測產是農業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為引導群眾調整種植結構、改進管理模式提供重要依據。
在狼城崗鎮、大孟鎮、萬灘鎮的連片成方麥田里,來自鄭州市農科所、河南農業職業學院的專家們,正在開展“一噴三防”效果評估。專家們頭頂烈日,兩兩一組,有普查有記錄。
在中牟新區擴軍農機專業合作社,幾十臺收割機一字排開,工人正在檢修機械。合作社負責人耿擴軍說:“現在檢修基本結束,馬上可以進地收割小麥。”
記者數了一下,這個農機合作社共有35臺大型收割機。“中牟新區有5個規模較大的農機專業合作社,每年合作社大型機械量數都在25臺以上,在夏收期間均可做到機械的應急維護、維修及常規零部件更換。”中牟新區農業農村局農業機械科負責人朱麗娜邊介紹邊向記者展示她手機上的外地來牟跨區作業機手對接交流群。
這個群有200多人,大多都是常來中牟新區跨區作業的農機手,還有省市負責農機調度的工作人員。
記者隨機聯系了群里來自汝南縣的農機手小鄭,他告訴記者:“我每年都去中牟,中牟的服務好,一下高速就有人接,他們那個明白卡讓我們外地機手很容易找到活。我們計劃5月30日到中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