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不完,根本收不完!”5月25日下午,洛陽市偃師區高龍鎮山張村,農機手王興召開著收割機正在搶收小麥。
王興召高中畢業后便跟著父親維修農機,手腳麻利、善于鉆研的他,積累了豐富經驗,農機操作、維修、保養,樣樣精通。如今,39歲的王興召是偃師區王興農機合作社的負責人,擁有各類農機28臺,每年服務農田3萬多畝,是個名副其實的老把式。
王興召收割小麥掉籽率低,在當地有口皆碑。今年,他的訂單排得滿滿當當。
“就像開車前要檢查剎車和油表一樣,收割機下地前也得做‘全身體檢’?!蓖跖d召說。
王興召每年都參加洛陽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組織的培訓,一冊《小麥機械化收獲減損技術要點》成了他的口袋書。
長期的實踐,王興召練就了察“顏”觀色的“火眼金睛”,他對小麥各個成熟期有著精準把握:蠟熟中期,莖稈青黃帶彈性,籽粒金黃捏出水(含水率25%—30%),適合小面積搶收;蠟熟末期,葉鞘剩點綠,籽粒蠟狀捏不扁(含水率20%—25%),此時收割產量最高,是大面積作業的“黃金期”;完熟期,稈黃葉枯籽粒硬(含水率<20%),留麥種必須等到這時,但要警惕風雨突襲。
與機械默契配合是王興召作業的“實操秘訣”。王興召說:“長方形地塊選擇‘梭形收割法’——直來直去不繞彎,遇到田埂先升割臺再轉彎。”
“小麥濕度適中,收割時油門穩住(發動機轉速2200轉/分),割幅開到90%(約2.4米)。遇到高產田,或雨后濕度大,幅寬降到80%?!蓖跖d召說,“正常成熟的麥子,要調整撥禾輪高度——讓撥禾板打到麥穗下2/3處,轉速設為收割機前進速度的1.1倍。”
前年洛陽遭遇連陰雨和大風,種植戶左帥武的麥田大片倒伏,王興召按“逆倒收割”法,把割茬降到8厘米,撥禾輪前移10厘米,硬是把損失率從5%壓到1.5%。
“對付倒伏麥,就像扶摔倒的老人,先‘低姿態’(割茬<10厘米),再‘慢抬手’(降低速度至2擋),逆著倒伏方向收割。”王興召的經驗淺顯易懂,很接地氣。
王興召的收割機裝有智能監測儀,屏幕上實時跳動的數字就是“減損指揮棒”。
“損失率>1.2%,檢查脫粒間隙(正常2厘米—3厘米),調小滾筒與凹板的距離,讓麥粒全漏出來;含雜率>2%,開大清選篩(從10毫米調到12毫米),加大風扇風量,吹走雜質;破碎率>1%,降低滾筒轉速(從800轉/分調到700轉/分),防止碾碎麥粒。”王興召說,“別小看這些數字,去年100畝地多收75公斤小麥,夠換袋化肥了!”
“每粒麥子都是農民汗珠子換來的,咱多收一粒糧食,就給我們的大國糧倉多添一份底氣?!边@個麥收季,王興召又在總結提升他的“減損經”。(許金安 李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