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在葉縣仙臺鎮一處農田上空,無人機正通過多光譜傳感器監測麥穗成熟度,精準識別倒伏區域。
“通過圖像分析,我們能定向調度收割機、調整割臺高度,每畝減損40斤以上。”葉縣農業機械技術中心副主任劉長城介紹。
葉縣今年的“三夏”戰場上,科技元素格外亮眼,讓人強烈感受到:“三夏”搶收已變為“三夏”智收。
依托高標準農田示范區項目,葉縣全面推廣“智慧夏收”系統。高標準農田里氣象服務站、水肥一體機、土壤墑情監測站等一應俱全,莊稼的濕度、溫度、蟲情等信息可一網盡覽。
“過去靠經驗判斷,現在手機一點就知道哪塊地該收了,效率提高三成以上。”龍泉鎮種糧大戶何俊朝說。
今年葉縣農機部門借助農機大數據平臺,建立農機調度微信工作群,積極構建“線上預約、線下服務”的農機共享機制,農戶手機下單,便可快速匹配到合適的收割機械。
葉縣種糧大戶葉躍鋒通過農機調度微信工作群,成功預約到兩臺聯合收割機,收割機還自帶測產系統,讓他心里對收成更有底了。
“當前,全縣的小麥正自南向北大面積收割。”劉長城打開手機上的農機大數據平臺,500多臺裝有衛星定位系統的收割機正處于工作狀態。加上沒有安裝定位系統的收割機,當天有近千臺收割機在葉縣的麥田間穿梭。
在夏收保障方面,葉縣同樣用上了許多新設備新手段。
預防陰雨天氣,葉縣準備了履帶式收割機,并劃定39個糧食烘干中心,日處理濕糧能力達3000余噸。“從收割到烘干入庫,全程機械化閉環,能最大限度降低損失。”葉縣農業機械技術中心主任李元亨說。
“以前收完麥子,還得找地方晾曬、儲存,現在合作社配備有好幾臺大型烘干機械,根本不用擔心晾曬問題。”望著剛烘干入庫的小麥,葉躍鋒臉上洋溢著喜悅。
葉縣為農業大縣,今年小麥種植面積達96萬畝。該縣始終將糧食安全作為頭等大事,眼下麥鐮與時鐘開啟“競速”模式,正全力確保顆粒歸倉。(記者 張海濤 通訊員 姬冠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