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盡其用!源匯區秸稈回收離田 實現綠色循環發
眼下,正是小麥豐收的季節,5月29日上午,位于漯河市源匯區空冢郭鎮馬店村的小麥收割現場,秸稈打捆機正在“奮力”工作,只見打捆機將打碎的小麥秸稈攏在一起,經過壓實、打包,一捆捆金燦燦的秸稈捆從機器里“吐”出來,整齊有序地堆列在田中,成片的田野變得干干凈凈。
“這個秸稈回收真是幫我們農戶解決了大問題,以前我們的秸稈不能燒,不能堆,又不能放,農民都很為難,現在政府出面把這個事情解決了,對我們下季莊稼有很大的幫助,它不長蟲,我們少操一些冤枉心。”馬店村村民寧海根說。
中原生態公司負責人孫志國介紹:“我們的秸稈回收離田業務遍及全國各地,目前主要是銷往到鄭州那邊的碳化分解企業之類的,幫助當地政府實現無害化處理秸稈目標,這一捆草可以賺兩到五塊錢,量多的話,利潤也是非常可觀的。”
秸稈離田既讓農戶嘗到了甜頭,也讓企業有了賺頭。這是源匯區積極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帶來的成果。自2024年4月,源匯區被漯河市農業機械技術中心確定為“農作物秸稈機械化離田試點縣區”后,源匯區便通過實施農作物秸稈機械化離田試點工作,加快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引導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秸稈飼料化、肥料化,有效解決了秸稈廢棄和焚燒帶來的資源浪費以及環境污染問題,促進了秸稈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推動土地保護和耕地質量提升,實現農業低碳環保和可持續發展。
“將小麥秸稈回收,經過可控限氧的高溫碳化技術,產出可使用的生物碳。”近日,博頓碳業鄭州有限公司負責人項欣欣,向參觀秸稈處置的人員介紹秸稈分解處理的操作原理。目前,該企業堅持“秸稈離田,碳基還田”,每個工廠可處理10萬畝農田產生的秸稈,離田6萬噸秸稈,將秸稈等制成炭基肥和生物源水溶肥、葉面肥,促進作物高產豐收、改善土壤結構,為當地涉農行業三產聯動保駕護航,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為企業、農民創造經濟效益。
為大力發展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的五化利用,完善秸稈收貯體系,探索秸稈離田回收,帶動提升全區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平。近年來,該區以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為依托,通過健全政府、企業(農服)與農民多方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提高秸稈處理水平,促進農民節本增收、耕地質量提升、生態環境改善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據悉,2024年,源匯區小麥種植面積約為13萬畝,面對巨大的秸稈年產量,該區通過制定“政府主導、政策引導、市場驅動、產業帶動”的戰略方針,建立健全區級行政推動、鄉鎮統籌規劃、村組聯動配合、社會化服務組織具體實施、農戶積極參與的多級秸稈機械化收集離田工作體系,努力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靚。預計今年“三夏”期間,源匯區秸稈離田可達2萬畝以上,可回收利用小麥秸稈達6000噸,將為全區農戶節約種地成本60-75萬元左右。
未來,源匯區將通過政府引導和企業參與,收割回收一體化發展模式,持續培育發展秸稈綜合利用企業,加快開拓市場的步伐,通過提高秸稈綜合利用企業加工轉化能力,不斷拓寬秸稈綜合利用產業鏈條,走出一條秸稈回收離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