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故里。黃帝時代開啟了中國農耕文化,不僅使糧食作物從單一走向多品種,而且深耕細作,奠定了后世農業發展的基礎。
5月29日,在新鄭市觀音寺鎮岳口村,麥浪滾滾,機聲隆隆,麥秸飛揚,橙黃的麥粒從收割機的收獲倉里傾瀉而下,注入運糧車,一派熱火朝天的豐收景象。
收割完一塊麥田后,農機手李超范從收割機上走下來休息。他對記者說:“村里農機合作社的農機手日夜不停,分為上午、下午、前半夜、后半夜,輪番上陣,用6天時間把全村小麥基本收割完了,剩下的掃尾工作預計明天全部完成?!?/p>
岳口村村民馬國俊家種了16畝小麥,品種是百農207?!?月28日凌晨2點開始,收割了3畝。今年3月澆了一次拔節水,小麥長勢很好,每畝產量在1300斤左右。剩下的10多畝,明天上午全部收割完?!闭谔锢锸帐皾菜O備的馬國俊說,“不能閑著,3畝地的小麥剛收完,我就把玉米種上了,今天澆了一次蒙頭水,等到出穗時再澆一次水。按照我的經驗,這兩遍水能讓玉米增產20%到30%。”
據新鄭市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小麥機收自5月22日開鐮以來,總體進展順利,跨區機收通暢有序。目前,全市已投入小麥收割機314臺、拖拉機648臺、播種機393臺、旋耕機242臺,已收獲小麥13.32萬畝,麥收進度44.14%,預計6月5日麥收工作全部結束。秋作物播種面積已達9.42萬畝,占計劃播種面積的30%。
為確保夏糧增產高產,新鄭市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該市主推了小麥新品種,優化品種區域布局,推廣的鄭麥系列、百農系列、周麥系列等,今年表現都很好,為小麥豐收奠定了基礎,推動小麥產量和質量進一步提高。
與此同時,該市加大新技術推廣力度,集成推廣了一批先進農業技術,主導技術到位率穩定在95%以上。包括播種前進行種子包衣、藥劑拌種,加大麥播期病蟲害防治力度,壓低病蟲基數、減輕來年病蟲害危害;適期適量足墑播種,確保麥播質量;及時澆水,合理施肥,以水調肥,水肥共濟;科學噴藥,高效噴藥,引入無人機等新農具,及時防控病蟲害。
新鄭市政府主要負責人表示,將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集中精力、力量,抓緊抓實“三夏”生產各項工作,確保夏糧應收盡收、顆粒歸倉;統籌組織好人力和機械,最大限度發揮農機收獲效能,做到快收、快打、快曬,統籌用好倉庫、閑置廠房等各類場所,保障好群眾烘干晾曬需求;引導群眾搶農時、搶墑情、搶播種,確保不誤農時,為全年糧食豐收打下堅實基礎。(記者 馮劉克 見習記者 徐明琪 通訊員 常春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