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億多人口的中國,任何時候都必須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飯碗,堅持產量產能一起抓、數量質量一起抓、生產生態一起抓,增強農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穩定性?!?/p>
在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14億多人口的中國,任何時候都必須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飯碗,堅持產量產能一起抓、數量質量一起抓、生產生態一起抓,增強農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穩定性。”總書記三個“一起抓”的重要指示,體現了對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為我們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端牢中國飯碗指明了方向。
重點領域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習近平總書記“時時放心不下”的牽掛。他曾在多個場合強調,要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農業特別是糧食,關系14億多中國人的生存發展,尤其需要形成穩定有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所謂穩定,就是具備較高的綜合生產能力,糧食產量維持在一定水平,不出現“過山車”式波動;所謂有韌性,即在面對自然災害、外部動蕩等各類風險時,依然產得出、調得動、運得通、供得上,甚至在極端情況下也能保障老百姓不餓肚子。要達到這樣的目標,要求我們著眼眼前、立足長遠,推動產量產能、數量質量、生產生態多層次有機結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產量產能一起抓,讓中國飯碗更穩當。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保障產量產能始終是吃飽飯的前提。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消息,秋糧增產已成定局,今年糧食產量有望再創歷史新高。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殊為不易。產能是產量的支撐,產能強了,產量才能有保障。未來要把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多措并舉確保需要時產得出、供得上。
數量質量一起抓,讓中國飯碗更健康。真正的糧食安全,既要有保障“吃得飽”的能力,也要有保證“吃得好”的本領。曾經,糧倉谷物滿不滿、餐桌菜色多不多是人們對豐收的樸素理解,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吃飯”需求已經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對食物的結構和品質有了更高追求。順應這一趨勢,糧食生產要保數量,也應保質量、保多樣,要踐行大食物觀,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讓人們吃得飽更能吃得好。
生產生態一起抓,讓中國飯碗更結實。農業生產高度依賴土地、水源等自然環境,生產效益的高低也與生態環境的好壞密不可分。為此,農業生產不僅要算眼前經濟賬,還應算長遠生態賬,守護好青山綠水、鳥啼蛙鳴。要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減少化肥農藥施用,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開展輪作休耕與保護性耕作,讓繃緊的土地“喘口氣”;還要在節約利用上下功夫,杜絕“舌尖”上的浪費,推動農業發展更綠色、可持續。
產量產能、數量質量、生產生態,三個“一起抓”涉及產業鏈上中下游各環節,涵蓋產購儲加銷全過程,是一項系統工程。深入理解、把握好三個“一起抓”,我們定能迎來一個又一個金色豐收,穩穩筑牢大國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