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漯河市召陵區老窩鎮支毛陳村,全省三秋農機化生產暨全程機械化推進現場會在這里舉行。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是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保障。活動現場,各個廠家生產的大型農機同臺競技、一決高下。
“我們生產的玉米大豆復合模式噴桿噴霧機是自走式的,兩輪驅動、兩輪轉向,適用于2+4、4+4、4+6模式玉米大豆間作套種苗前苗后除草作業,玉米和大豆除草作業中間用塑料布隔開,一次性噴灑,互不傷害。”新鄉市昌杰農業機械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學利介紹,他們生產的機器在新鄉心連心5000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田里廣泛應用。
攝像頭是它的眼睛,雷達為它實時規劃路線,純銀色外殼的無人電動拖拉機在地里緩緩移動,吸引了不少人駐足觀看。
這款由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研發的無人電動拖拉機基于北斗導航系統,同時具備無線遠程通信和無人駕駛功能,可實現無人作業、大規模協同作業,同時運用5G通訊技術接入網絡,拖拉機作業更精準高效。
記者了解到,現場展示和演示的機具,既具先進性,又有實用性。拖拉機、收割機、打捆機代表了國內一流水平,智能化裝備展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一大批應急機具為抗災防災提供了保障。
三夏以來,全省上下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錨定全年糧食總產1300億斤目標,大力實施秋糧增產奪豐收行動,充分發揮農機裝備的支撐作用。當前,我省7600多萬畝秋糧,正處于產量形成的關鍵期,長勢整體較好。
“要總結今年三夏應急調度的經驗,立足抗災奪豐收,樹牢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充分考慮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挑戰。”省農機農墾發展中心主任張金龍表示,要抓好生產應急準備,提前摸清轄區內各類應急作業機械的數量和分布,主動對接應急部門和生產銷售企業,了解應急作業農機裝備儲備情況。按照“平時服務,戰時應急”方式,組建好農機應急服務隊,關鍵時刻能拉得出、用得上。
要做好技術措施準備。通過舉辦培訓班、下派技術員、發放宣傳冊、召開演示會,指導農機手科學調試、正確操作,進一步推動玉米機收減損、大豆玉米復合種植、小麥高質量播種等關鍵技術措施落實落地。
要做好農機信息化準備。農機自動導航系統、智能監測終端等信息化技術已經成熟。各地要充分利用市場化手段和現有政策措施,推廣智能終端安裝,加快信息技術在農機化生產領域應用,為實現“數字農機”一網統管創造條件。
要做好農機安全生產準備。秋季是農機作業的高峰期,同時也是農機事故的高發易發期。各地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嚴格落實“三管三必須”要求,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安全法、農機安全管理條例,全面開展農機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整治,搞好機手培訓和警示教育,指導機手規范操作,千方百計保障農機安全生產。
“希望各地抓住三秋有利時機,加快新機具、新技術推廣應用,提高三秋農機化作業質量,有效防范和應對自然風險挑戰,為實現以秋補夏和三秋生產貢獻農機力量。”張金龍說。(劉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