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新鄉縣的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試驗田里,五六個年輕人正彎腰忙碌著,路旁一頂近百平方米的藍色帳篷十分搶眼,3萬多株剛剛搶收來的“新材料”整齊排列,煞是喜人。
沒錯,這些“新材料”正是麥穗。
“這里是我們培育種子的試驗田,每一個麥穗都是下一步選取優質品種的基礎,說它是‘材料’再合適不過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新鄉基地管委會業務科科長王鋒說,為了保證純度,一部分試驗田的麥子需要人工收割,避免麥穗混雜。這幾天科研人員全部上陣,正在加緊搶收。
“選育一個好品種,往往需要至少10年的時間。而‘材料’正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如果麥穗出了問題,一切都無從談起,好在前幾天的雨情并沒有給試驗田帶來太大的影響。”被太陽曬得滿頭大汗的王鋒說。
在新鄉縣,小麥育種不只有“國家隊”的參與,還有農民的身影。
就在新鄉縣翟坡鎮的麥田里,54歲的種業公司負責人牛新印望著眼前正在收割的麥地,同樣一臉笑容,“問題不大,我們推廣的3個品種基本不受影響。”
滿腳的泥土,黑紅的臉膛,粗壯的臂膀……眼前的老牛看上去和普通農民并無二樣,可實際上他卻是一名“高產”的育種家。
老牛的種業公司已經實現了育繁推一體化,除了培育新品種外,他在新鄉縣還有8000多畝的“種子田”。公司提前和農戶簽訂收購協議,小麥成熟后都將進入老牛的種業公司,經過加工“變身”成品種子,今秋種下后,明年這個時候,又會變成種子或沉甸甸的糧食。
十幾年來,經過不懈的努力,老牛累計培育出國審小麥品種2個、省審小麥品種6個,還育出省審馬鈴薯品種1個。算下來,平均不到兩年,老牛就有1個作物新品種問世,是妥妥的“農民育種家”。
“根據目前的摸排情況,新鄉100萬畝種子田基本上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新鄉市農業農村局種子服務站站長李璐說。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源頭”。截至6月8日18時,新鄉種子田已完成收割面積88.5萬畝。(記者趙振杰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任娜 通訊員余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