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購置補貼作為黨和國家的一項重要強農惠農政策,自2004年開始在我市實施以來,全市累計落實中央和省級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4.5億元。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持續實施,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購買和使用先進適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全市新增各類農機具6萬臺,受益農戶達到4.5萬戶,既優化了農機裝備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又推動了我市農業機械化的跨越式發展。截至2017年底,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1012萬千瓦,位居全省第三位;大中型拖拉機達到2.36萬臺,位居全省第四位;聯合收割機達到2.2萬臺,位居全省第一位;全市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5.5%,高出全省7個百分點。
近年來,雖然我市農機購置補貼資金規模不斷擴大,由2004年的70萬元增加到2017年的12255萬元,但由于農民購機需求不斷增長,現有資金規模仍不能滿足所有購機農民的需要,即不能實行普惠制。也由于資金有限,我們只能把補貼產品重點放在糧食生產的薄弱和急需環節的農機產品上,并不是所有的農機產品都能享受國家的補貼。由于這兩個因素的影響,各級農機管理部門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難度和各種風險隱患加大。為確保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廉潔高效落實,市農機局黨委班子高度重視政策實施,嚴格落實“一崗雙責”,從加強制度建設入手,加強廉政風險防控,創新多層次監管長效機制,確保了政策執行不走樣、農民利益不打折,以及補貼資金和干部的“雙安全”。
一、著力改進領導方式,逐步完善責任機制
2012年以前,年度農機購置補貼工作方案都是由各縣(市、區)農機部門根據中央和省實施方案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制定,補貼機具類型、補貼機具數量由縣級農機部門掌握,省、市農機部門備案,在政策具體實施中也基本由農機部門單獨操作,因此有可能給縣級農機部門留下權力尋租的空間。從2012年起,為加強對農機購置補貼工作的領導,市農機局根據中央和省文件精神,統一協調指導各縣(區)成立了以政府主管領導為組長,由財政審計、監察、農業、農機等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組。領導組統一負責補貼工作方案審定、補貼對象確定、實施過程監督和實施結果審核等重大事項,將農機購置補貼工作由過去農機部門一家操作徹底轉變為多部門聯合行為,提高了政策執行的透明度和決策的科學性。農機部門作為政策實施工作主體,具體負責政策宣傳、接受申請、材料審核、與財政部門共同確定補貼對象、補貼實施、檔案歸集整理和補貼結果核實等工作。市農機局每年都與各縣(市、區)農機局簽訂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目標責任書,細化目標任務,明確各自的責任義務和工作紀律。各縣(市、區)農機局也嚴格落實責任機制,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具體責任人直接負責,同時嚴格實行責任追究制度。
二、著力強化信息公開,自覺接受群眾監督
為使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家喻戶曉,市、縣兩級農機管理部門按照農業部有關文件要求,積極拓展政策公開宣傳途徑,利用政務公告欄、明白紙、新聞媒體和政府網站等媒介,將農機購置補貼方案、申請報名程序、補貼機具一覽表、操作流程等政策信息全面向社會公開。市農機化信息網站和各縣(區)政府門戶網站均設立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公開專欄,及時分批公示了補貼對象的姓名、戶籍地址、所購機具名稱型號、享受補貼金額等重要信息。全市每年均編印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問答資料5萬余份,發放至農民群眾、新聞媒體和有關部門。市農農業機械服務中心領導成員帶隊走進“政風行風熱線”、“糾風在線”,接受群眾信息咨詢,現場解答農民群眾問題;市、縣電視臺每年都對農機購置補貼工作進行專題報道;市縣兩級均設立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咨詢投訴電話,隨時接聽群眾關于補貼工作情況和產品質量情況的投訴;全市實現了農機購置補貼信息公開的規范化、常態化、制度化。
三、著力創新操作方式,實現陽光操作
2013年起,我市農機購置補貼方式由“農民差價購機、補貼資金拔付給生產廠家”改為“全價購機、定額補貼、縣級結算、直補到戶”。這種方式避免了農機經銷商與管理部門勾結偽造手續騙取補貼資金的問題。
農業部、財政部文件規定縣級農機、財政兩部門要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方式確定補貼對象,然后發放補貼指標確認通知書。近年來,由于大型農機購置補貼申請人數較多,補貼指標數量不能滿足群眾購機需求,為切實做到公開、公平、公正,杜絕補貼指標分配中的找關系、走后門、暗箱操作等不正之風,2013年以來我們具體策劃指導了柘城、寧陵等部分縣(區)率先在全省試行公開搖號確定補貼對象。中心紀委、監察室、補貼辦工作人員和市、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財政、農委(辦)、審計等有關部門人員現場全程監督,搖到號的群眾非常滿意,沒有搖到號的也能接受,充分體現了公平公正,有效化解了因購機沒有拿到補貼而引發的社會矛盾。
四、著力加強廉政風險防控,構建廉政長效機制
針對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全過程,市農機局紀工委指導全市農機部門持續開展廉政風險防控工作,通過自己找、領導點、同志提等多種形式,深入查找權力行使風險、崗位管理風險和人員素質風險,繪制了主要風險防控工作流程表,對涉及到的每個單位、每個崗位、每個人員的職責定位、法定權限和工作流程進行認真梳理排查,認真分析可能發生的廉政風險,并對排查出的風險點進行公示。做到了查找風險不漏項、參與排查不漏崗。我們對查找出的9個風險點進行了分析評估,按風險發生幾率和危害程度確定了高、中、低三個風險等級,建立了崗位風險等級目錄,實施分類防控管理,逐項建立防控制度。同時,通過定期廉政預警測評、民意調查、廉政談話等多種方式,對工作制度、預防措施、監督管理等項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在購機補貼工作的操作過程中,進一步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的“三個核查關”,即逐級審批關、單機核實關、質量監督關,確保補貼資金落到實處。全市農機部門基本構建了覆蓋權力運行管理、監督和制約全過程的農機購置補貼廉政風險防控的長效機制。
五、著力強化動態監管,確保政策落實
市農業機械服務中心按照“立規矩、強監管、抓服務”的原則,堅持做好了對農機購置補貼全過程的動態監管。根據農機購置補貼的重點環節和主要監管時段,指導督促全市各級農機部門嚴格執行國務院“三個嚴禁”、農業部“三個絕不能”、“八個不得”的規定以及市委、市政府的有關要求。領導班子成員帶領檢查小組不定期深入到縣級農機管理部門、農民申請購機現場和補貼產品經銷企業進行督導檢查,及時發現解決存在的問題,確保了政策執行不走樣、農民利益不打折。 如今年,為認真落實中共商丘市紀委辦公室《關于轉發<全省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四風”和腐敗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市業機械服務中心每年都要組織督查組,并邀請市財政部門有關領導和人員參加,對全市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落實情況進行全面督查。督查采取聽取縣區農機主管部門匯報、查閱補貼工作檔案、深入購機戶核查(不少于10戶)、走訪農機經銷企業、隨機抽取購機戶電話核查等方式,全面了解補貼政策的宣傳、公開是否到位,補貼程序是否規范透明,補貼政策、監督檢查、“一站式”服務是否到位,是否存在生冷硬推、吃拿卡要、優親厚友、與民爭利、欺壓百姓等“四風”問題,是否存在以權謀私、虛報冒領、貪污侵占和違規收費、收受紅包、禮金、購物卡等違紀違法問題。督查組針對各縣區存在的不同問題當場都提出了整改要求,并將督查情況向市紀委黨風政風監督室作了匯報。
目前,各縣區農機主管部門在補貼機具落實到戶后,都能按照市農業機械服務中心要求,抽調人員組成若干檢查小組按照“鄉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機”的原則,深入每個享受農機購置補貼的群眾家中逐人逐機調查核實,做到了“見人、見機、見發票”和“人機合影、簽字確認”,并對檢查組實行“誰核查、誰簽字、誰負責”的責任追究制。同時做好補貼農機具質量和售后服務回訪調查工作況,認真征求群眾對農機購置補貼工作的意見。通過核查,防止了套補騙補現象的發生,確保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在我市全面落實。